2009年12月29日

少子化趨勢下台灣幼兒教育因應之道

「少子化」已成為大家都知曉的名詞,究竟對於台灣社會經濟等各方面有何衝擊及其教育因應之道,以此篇文章帶大家導讀,重點式的摘錄文章:

研究者:施宜煌 助理教授
研究單位: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


問題:
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包括:出生率稅減、新台灣之子、獨生子女、單親與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增加。但立案幼托機構數不降反增,以致幼托機構明顯供過於求,對園所經營產生衝擊。
幼教機構該有什麼樣的因應之道?是幼兒教育機構必須思索的議題。

2009年12月25日

台灣中生代童書插畫家 /唐唐

「繪本是一種圖畫與文學語言相結合的綜合性藝術樣式,繪本中的圖畫與文字互相融匯、協調,共同表現一個主題,創造一個世界。」(楊美雪,1990)。

精緻的繪本是作者的心血,從寫下文字,再體驗其中隱藏的秘密,將繪畫語言與文字語言轉換得更貼切,不管是文字、構圖安排、描繪、色彩,都必須是兩兩互相依賴的。對成人而言,繪本可以喚起心中的純真之心。


唐唐,本名唐壽南,從1988年開始嘗試創作。
1993年後才覺得作品逐漸成熟,近20年迄今已出版繪本作品數本。


唐壽南 /唐唐
知名繪本作家,也是插畫家

從繪本中尋找知識寶藏/鄭明進老師

講師:資深兒童美術教育專家/鄭明進老師



關於知識性繪本:

1.重要性
現代的兒童由於生活動環境偏向都市化的生活,往往生活在空間狹窄的住家,公園、綠地減少,加上車輛增多,擁擠的人潮和嘈雜的聲音,失去接近自然的機會。因此透過知識性的繪本,可以增進兒童發現自然,觀察自然,接觸山、水、動植物的機會,並更了解自己周遭的事物、人物、社會的文化等等。

2.意義
a.不是自然科的教科書、參考書,不是要把知識直接灌輸給兒童的書。
b.要具有幽默性、遊戲性、故事性。
c.是親子一起看、一起討論、一起發現、一起驚訝的書。
d.使兒童在閱讀中很自然的培養成富有想像力、觀察力,對事物產生好奇心。

最了解孩子成長的繪本作家/艾瑞.卡爾



艾瑞.卡爾Eric Carle
.1929年出生於紐約
.兼具寫作與插畫能力繪本
   創作作家
什麼時候開始認識艾瑞.卡爾?
大學時期的複合媒材動畫課,當時看到了一部創作影片就是艾瑞卡爾的「好餓的毛毛蟲」與其平時的創作過程拍攝、創作理念說明,其鮮明的色彩風格及其創作模式令我印象深刻。
 
 

2009年12月24日

繪本教學應用於藝術與人文領域之個案研究

研究生:徐藝庭
指導教授:張全成

繪本融入教學,較能吸引學童之學習注意力,更能提高學童之創造力,在許多研究中可發現繪本教學應用在許多不同領域,此研究係將繪本教學於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應用做深入探討,研究對象為新竹縣竹東鎮地區之三位國民小學教師為個案研究對象,旨在發現繪本活動實施現況即遭遇之瓶頸。

創造性藝術教學活動對幼兒園大班幼兒創造力表現影響

研究生:郭靜緻
指導教授:徐庭蘭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保系

此研究旨在探討創造性藝術教學活動,對大班幼兒創造力表現之影響,而研究方法是採準實驗之「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立意抽樣方式選取屏東縣某幼兒園所中的兩個大班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並接受「創造性藝術教學」;另一班為控制組,未接受實驗教學。研究工具採用「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測驗」及「教學觀察記錄表」等蒐集資料,並以質量並成的模式分析。

一、創造力與幼兒發展
      1.創造力發展從嬰幼兒期便開始,至學齡前期達到巔峰,故創造力發展的第一個關鍵期是3至6 歲間,即是幼稚園階段。研究者認為教育者或父母若能瞭解幼兒創造力發展的特色與重要性,並運用適當的教育方式,把握創造力發展之關鍵期,即能激發幼兒展現創意。

二、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利用各種創造思考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造思考的能力。

2009年12月22日

韓裔美國藝術家Amy Sol/The Wilderness Buffet

韓裔美國藝術家: Amy Sol
插畫作品:The Wilderness Buffet(野餐)
媒材:運用丙烯顏料在木板上創作。



層次的堆疊、色彩搭配細緻輕柔、寧靜的動感

2009年12月17日

演講/你所不知道的雲門舞集



在台灣產業影片企劃當中,希望以舞蹈來表現傘之概念,而舉了雲門的例子,但似乎雲門舞集對於我的定位,可能只是代表一種以舞蹈表現意象的一支舞團,並不夠了解雲門舞集,剛好雲門為了新舞"聽河"的宣傳加上希望能傳承一些思想讓大家更了解雲門而來到了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做個簡短的演講。而有幸聽到雲門舞集舞者的演講並且觀賞到舞者舉手投足之風采。大致將演講的重點歸納如下:


一、雲門舞集的創辦人:林懷民
1.1973年由林懷民創立
2.一開始是作家身分,並非跳舞出生。拿到第一次的稿費是去學跳舞。
3.願與本土音樂人合作,做出屬於此塊土地的舞蹈,跳給本土的人看,想讓台灣人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現代舞。

台灣研發/彩色電子童書


一、全球首見彩色電子童書

1.電子書正夯,但時下電子書全為黑白顯示器,國外也沒有童書專用的電子閱讀器。由格林文化、和英等出版業者與天瀚科技策略聯盟,昨天共同發表彩色電子童書Story Book inColor,是一本「會出聲說故事、能播動感繪本」的童書。

2.這款擁有8吋顯示器的電子書,大小與亞馬遜的Kindle相彷,目前內建20本多媒體童書,附有可愛的書皮。內建1GB記憶體可容納約50本童書,還可外接記憶卡和隨身碟,家長可以讓小孩自行閱讀,或陪伴兒童一起閱讀故事、學英文。

3.長期耕耘國際版權的和英出版社與格林文化,是台灣極少數在義大利波隆那國際兒童書展獨資設立展館的出版社,出版品發行多國語言版權,但仍自覺觸角不夠廣。和英出版社總編輯周逸芬、格林文化創辦人郝廣才一致認為,電子童書能讓他們的出版觸角伸得更遠,因天瀚科技在全球均有通路,且因通路特質的差異性,能較傳統的出版業接觸到更底層讀者,讓童書出版業者如虎添翼。

4.和實體童書相較,電子童書的字體較小,「能開口說故事」及結合繪本多媒體的優勢,是實體書所沒有的。


二、文獻探討
1.電子書又可分為電子檔案、電子雜誌、e-book等幾種類型。電子檔案是將桌上排版的成果,以原貌—如.pdf檔案儲存在磁片中、或燒錄成光碟的形式呈現。
電子雜誌也可視為多媒體作品(Title) 的一種子類型,具文字與聲色結合的表現效果,而強調其閱讀與較重視資訊內涵的功能。
e-book其實是一個專用電子書閱讀器(reader)[7](如圖),它原始的構想來自新力公司1992年的「隨身書(Bookman)」,但只是曇花一現,並沒有像「隨身聽」一樣流行,原因可能是當時的顯示螢幕、儲存設備、電池…技術等還不夠成熟。它在1998年捲土重來,同時有Softbook, Everybook, Rocketbook[9]…等多種產品,可接受各種檔案格式,如:PDF, HTML, XML, Open eBook等,並可經由網路更新內容,或定期接收傳統雜誌的電子檔案,進行離線閱讀。它的優點包括:攜帶輕便,可調整字的大小,隨時隨地、甚至在黑暗中閱讀-還可以調整光源和亮度。遇到特殊難解的詞彙,可以立刻以「超連結」的方式查閱「線上詞典」。可在旅行中經由電話更換材料,和人們喜歡隨身帶一本書報的習慣相符合。[8]還有,它能提供保護版權的功能,使用者無法把資料像一般電子檔案般複製給別人。
e-book的發展可視為正在方興未艾的階段,當前一個閱讀器的市場價格,視功能與造型不同,約在270-700美元左右,未來如果走低,可能吸引更多使用者。資訊業界的領導者微軟公司,不久前也宣布將進入這個市場,在這樣強烈的趨勢下,e-book是否會影響人類長遠的閱讀方式,值得觀察。
2.電子出版的群體作業架構
電子出版的群體作業架構,屬於「專業出版」等級的,不在本文探討對象之內,而介紹「企業內出版」和「個人出版」等級的考量,尤其強調前者的規畫。
電子出版除了考慮到把成品印刷、或推播出來之外,輸入的資料若再作進一步處理,還可以發生很多附加價值,應予開發。
根據編採與資料附加價值運用的整合考量,合理的企業內出版單位組織,或工作室式電子出版群體作業架構,建議如下:
這項架構在作業程序上,可畫分為4個區段:
1.採訪寫作(含校對)區段。
2.編輯審核區段。
3.傳統製版∕印刷區段。
4.資料與網路處理區段


二、感想
電子書近年成為熱門話題,紛紛引起各出版業的關注,台灣角川Taipei Walker總編輯許嘉鴻及遠流出版社直效行銷總監陳靜芬皆表示,紙本書並不會消失,但是一定會有所影響。
相較於電子書,紙本書顯得較容易閱讀翻閱,並具有紀念及收藏價值,但以目前國人每年平均只閱讀兩本書的情形,如何增進國人閱讀習慣之養成也須納入考量,據我所知,部分出版社對於電子書仍持保留的態度。
況且,對與某些歐洲國家,紙本書籍具有一定魅力,這又與他們對於文化傳承的認知有關,將書本視為文化財,而非商品,因此對於電子書,他們的接受度較低。
但我們再回看現代社會現象有環保意識抬頭、少子化、書本選擇多樣化且淘汰率高、數位學習時代來臨,電子書依然擁有商機,只是要如何創造一個新的數位學習環境,是否能克服許多障礙,並且找到可獲利的電子書經營模式還有待我們思考。


資料來源091124聯合新聞網

帶你遊走幻想與現實之間/兒童繪本大師:安東尼.布朗




簡介

安東尼.布朗,1946年出生在英格蘭北部,起先從事醫學的繪圖,後來慢慢走上以兒童插畫為主的工作,並以活潑鮮豔的色彩與細膩的構圖,形成獨特的鮮明風格。

安東尼布朗的作品屢在各項童書大獎中奪魁,如:「英國格林威大獎」、「艾米克特獎」,2000年成為國際安徒生繪本大獎得主。他獨一無二的超現實插畫技法,為童書繪本開創另一種想像空間。

安東尼認為自己的作品是直覺和才智的結合。其特有的超現實風格,擅於在畫面一角安插天馬行空式的創意,讓讀者穿梭於現實與想像之間,小地方中藏著意涵豐富的幽默趣味。閱讀安東尼的作品,時常會驚訝作家心思的縝密、幽默風趣的表現,而其書中所帶給孩子們的希望與愉悅,是兒童文學作家最難能可貴的珍寶。


創作理念

1.圖像的遊戲
創造出讓兒童感到新奇的視覺感,而且希望藉著這些富有變化的圖像讓孩童都能對周遭事物時時保持不同的看法與想像,因此,他選擇使用超現實派畫家的表現技法。

2. 圖像與文字之間注入無限的想像空間
想像空間是提供兒童讀者來主動參語建構的空間,如此一來,透過不同讀者的參與,一本圖畫書就較具有彈性,也充滿了無限可能。

3. 吸引讀者主動參與文字及圖畫的進行
布朗也很重視與讀者之互動,他希望設計一些場景或情境,讓讀者能更投入其中,因此,布朗的畫中人物的臉孔常常都是模糊的,並且缺乏強烈的特色,使用這樣的手法的目的是想要讀者參與書中角色扮演。

4. 主題的選擇廣泛而深刻
對主題和讀者並未設立明顯的限制,而他也相信兒童擁有大人們認為的應該具有更大的能力去 處理困難的問題。

 
布朗的超現實主義之插畫風格

1.因受超現實派畫家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1898~1967)「對照法」影響。他的插畫作品以溫暖有力的筆觸、活潑鮮艷的色彩與注重光影、質感和高度完整性為特色,表現人性光明的一面,認為在為童書作插畫時最重要的是以孩子們的思考方式看待世界。

2.安東尼的創作主題關照寂寞、弱勢的兒童、女性主義、階級關係、家庭問題,但卻以幽默具有控訴性及質疑的手法來表現。搭配上細膩的畫風,讓讀者在故事的轉折中得到滿足。

3.在布朗的筆下,猩猩往往成為創作中的重要主角。
而他的「人物」角色也都是一個神似西方人的面貌,但卻超越民族。
因為人類經常忘了自己也是動物,而習慣以『人』的角度來看一切事物,因此布朗喜歡以動物擬人化的手法來說故事,是為了提醒人們應以寬容和尊重對待萬物。猩猩很接近人類,看見猩猩會提醒人類也是動物的一種,唯有超越種族的關愛,才會寬闊。他最有名的創作系列便是「大猩猩」系列。


布朗插畫風格常用手法

1.尺寸的變更


尺寸的變更是指將圖像放大或縮小原貌,與一般的常理認知有 所出入。經過誇大或縮小比例的物體常會給人驚奇、荒謬和 不可思議的感覺。

2.無生命的活化


被表現的主題是無任何生命象徵的物體,而呈現出活化現象的部分可以是生命物的四肢五官,也可以是表現有生命物的生理機能或動作,如流汗、流淚、具有五官表情或是肢體動作等等現象。

3.相異體的融合


這邊指的是將不同的兩個物體或兩物體以上組合成一個單獨獨特的個體。是經由不同材質、不同外觀所組合成一個不存在於現實的正常狀態中德圖像,藉著這樣組合手法的不著痕跡愈能夠吸引人的目光,產生視覺上的效果。

4.別有意涵的排列



利用物體本身形狀的特性、相關位置和距離等,使得原本各不相干的物體,構成了別有意涵的嶄新畫面,使觀賞者在新圖像中發現創作者「一語雙關」的真正用意,達到暗示、趣味、驚奇的效果。


 象徵的美學特色

1.隱含的暗示
象徵是指有隱喻的成分,愈能夠把表面上看起來似乎不相干的兩件東西關聯起來,就愈能夠讓人突然發現它們之間的相似性,因而愈能有新意。布朗在其圖畫書作品中,亦使用許多經過設計的造型,帶給觀者隱喻的象徵,讓「畫中有話」。

2. 「反覆」出現的象徵暗示
使用「重複」的手法,讓一個意象再三出現來達到「暗示」的效果。

3.象徵的詩意
喜愛使用重複圖形,以重複圖形的意象散發詩意般的美感。
如下圖:

黑色搭配三角型,形成了巫婆尖頂三角帽的圖型,象徵著後母在此故事中真實性格與真面目,且不斷穿插於故事中,表達危險暗示。
 







回家走過的足跡變化成一片片落葉。
落葉幻化成足跡,暗示主角心境之悲觀。









四周樹枝輪廓形成媽媽帽子的影像,街燈造型及雲朵形狀也變成帽子的形狀,被重重帽子形象包圍,都在暗示著媽媽對主角種種限制及管教。






繪本作品賞析
總覽/

(一)威力的畫
安東尼以詼諧幽默的方式重新詮釋米開朗基羅、達文西等著名畫家的經典傑作。






(二)朱家故事
1.朱家故事的命名也在隱喻著「豬」家故事。
2.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觀念,家事順理成章變成女人的職責,這樣深根蒂固的想法一直延續著,即使現代有許多職業婦女和先生一樣賺錢養家,卻還是被要求必須在回家後包辦所有家事。
3.豬會讓人聯想到懶惰,故事中的爸爸與小孩就像懶惰的豬一樣不做家事,由媽媽包辦所有事情。
4.封面中可看出媽媽無笑容的背著爸爸與小孩,彷彿是她沉重負擔。書中以誇張諷刺手法,探討人類長久以來對性別角色的看法。




(三)大猩猩
1.安娜酷愛大猩猩。無論是書籍、用品或房間裡,到處都是和猩猩有關的事物。
2.她天天盼著爸爸能帶他到動物園看猩猩,但忙碌的爸爸卻抽不出空。就在安娜生日的夜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3.在布朗的細膩筆觸下,刻畫出一個爸爸總是忙於賺錢的單親家庭中的小女孩。
並且在故事中營造出一個超現實世界,使主角內心寂寞可以在此宣洩。







結語

安東尼布朗所創造的繪本故事也並非片面式的,也非純粹的故事,它帶領你進入各種省思之啟發與腦力的激盪,不只是小朋友會喜歡,就連大人也會愛不釋手。
在每一遍的閱讀當中都可以發現了原本前一次所看不見的東西,甚至是在和繪本中的每個畫面每個文字腦力激盪。



參考文獻
(一)期刊論文
林冠玉(2003)。安東尼.布朗圖畫書插畫之超現實主義風格研究。屏東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二)網路資料
安東尼.布朗http://210.60.63.26/88_pdlib/fcp/kid_homepage/newtony.htm

2009年12月15日

品格教育/從繪本閱讀做起

知名的義大利繪本作家白蒂莉亞曾說過:「小孩一半因吃東西而長大,另一半是因閱讀而成長。」可見閱讀能讓我們心靈豐富、人格真正成長。


一、教育問題與繪本教育之文章加以整理與敘述

   (一)新教育問題

        1.現代獨子化現象愈趨於普遍,研究報告紛紛指出,獨生子女在父母不自覺的溺愛中,養成「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輸不起」、「小霸王」等偏差的品格與行為,因此,獨生子女的品德教養成為當今社會的新教育問題。

        2.在少子化的社會裡,父母的身教言教雖是首要條件,但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更會讓孩子的一生受用無窮,而在書本中,繪本是最親近孩子們的書。

2009年12月3日

台灣產業企劃報告行/與傘之專家討論篇

企劃入選之後的心情是五味雜陳,開心還是擔心?請容我兩眼呆滯!
因為初衷是想學會做好一份企劃書。
而,它竟然有了被執行的機會!
有一種感受很強烈,對於略帶驚險的挑戰,似乎總有著跳TONE的思考模式。至始至終都是帶著就算被批也會感到有趣的想法,因為太想知道我會怎麼被批?被批的內容是什麼?感到好奇興奮。更想知道的是,其他學校報告的內容會是什麼?他們製作的形態為何?又會怎麼被批?


又是在前幾天突然被通知與專家會面,有那麼一點點的緊張,專家總共有三位,一位臨時要出國,因此到場的只有兩位,分別是國巨洋傘的董事長與對傘頗有研究的工業設計專家。除此之外還有台創的三位企劃人員與另一組同樣入選的朝陽同學們。就這樣我們一群人開始進行討論會議。


我的企劃與最初沒有太大差別,主要是修正第一次評審提出的建議,希望藉由與專家討論而得到一些新的想法或是改進的方向意見等。

2009年11月12日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台灣產業企劃報告行

不諱言的,一開始知道要一人一組在短時間內做一份企劃,的確讓我的腦子有點痛,因為剛好有幾項作業要做,思考了一下,選了時間較為緊急的優先,一直到交件前幾天,我只是找了資料,並沒有開始有動工的動作。

在禮拜五的時候,也就是交件日期的前四天,我的想法出現改變,雖然沒有不交件的意思,但承認不夠認真看待這件事情,總覺得時間似乎很倉促、又更改題目,也卡著不少事情,但是tree man在禮拜五問我們,什麼是企劃?你認為一個研究生應該具備什麼能力?我想到了最初,我想我的答案跟陳大哥是一樣的,一人一組跟時間的倉促,就我自己的認知,這樣的安排也許要讓我們去了解、體驗一些事情,同時也在訓練企劃的能力,我連企劃是什麼都不知道,又如何要開始寫一篇企劃呢?雖然研究生本身抱持著目的各有不同,但應該要具備的基礎能力,我想不能忽視。

在11/5(四)早上六點,我跟幾位同學一起搭車前往台北,這是第一次到台灣創意設計中心,一踏進此地,就感覺到這邊是一個很棒的工作環境,在辦公室的走道旁還擺放著設計展示櫃,在這邊工作的不分年齡的男男女女,都有一種科技新貴的氣質,而我們像一群鄉巴佬一樣到處拍照紀念,但能進來到這個地方,一同參予一件事情,著實讓人興奮。
在等待室稍微感到時間變得慢長,前一位報告者擁有的時間是五分鐘,對我來說卻像十分鐘那般久。

輪到我報告台灣傘業產業企劃時,因為只有四分鐘,我把重點放在我的主題名稱、表現形式跟分鏡腳本,我的主題名稱為"傘亮的日子"是由最近的電視劇"閃亮的日子"來的想法,由於名稱的諧音,可以加深觀眾印象及注目性,也有"希望撐著台灣傘具,天天都是傘亮的日子"的意義存在。
表現形式是以影片劇情的拍攝加上小部分的卡通動畫方式呈現(動畫方式主要是將比較難呈現的部分以卡通動畫表現,也增添趣味性),音樂希望請專人製作整首,再配合劇情加入音效。

下為劇情分鏡大綱:

2009年11月11日

壞設計達人/設計達人的關鍵字問題


作者:顏忠賢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03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631245

"壞"設計,到底為什麼叫做壞設計達人,是壞掉的設計嗎?也許這問題很蠢,但這真的是我一開始拿起這本書所產生的許多問號之一,這或許也說明,書名取得很好!它的確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書封面上放滿了所有你在這個時代的設計世界當中,你可能"曾經出現"或是"未來將會"出現的關鍵性字囊,壞設計達人(本書作者)寫下了自己的經歷(答案),也許是因為我對這些key word 也的確產生共鳴,此書十分吸引我看下去,我想知道壞設計達人_他的答案是什麼,而我也推薦大家去看這本書,也許會在迷迷途途中,不自覺得也找到了屬於你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009年10月28日

09國洲藝術雙年展-觀點與「觀」點




邀請亞太地區20個國家的56位/組藝術家 呈現我們所身處的亞洲狀態

國立台灣美術館繼2007年以「食飽未?」作為「亞洲藝術雙年展」的開場主題,以問候語的形式開啟亞太地區藝術家互動、溝通與分享的契機之後,2009年的「亞洲藝術雙年展」將聚焦在「觀點」與「觀」點的對話、討論與互動,探討目前存在於亞太地區多元交錯的觀點是如何地被深化並演變為我們所身處的當代狀態,這些觀點的多義性以及背後所交雜的文化內涵,又如何經由日新月異的當代現實以及因文化差異而分馳發展的社會面貌,豐富了所謂「亞洲觀點」的特殊位置。

「亞洲藝術雙年展」聚焦在「觀點」與「觀」點的對話、討論與互動,探討存在於亞洲的種種狀態如何演變而來,哪些影響了我們觀看事物的方法及意義,並且「觀點」與「觀」之間的脈絡、依存、補充、交互闡釋啟蒙、或著是歧異、勿讀、對抗、偏見或迷思如何打造了今日的世界?


觀點與「觀」點皆與「觀看的方式」有關,但「觀看的方式」在此並非單純地用眼睛來「看」,還包含了我們的理解、共感、思考、判斷的所有知覺,是用多重感官來體驗世界並進行意義詮釋的複雜過程。
觀看的視角原本就充滿選擇性,被「看見」的也可能不只是意象,而是事件、見聞、常識、想像、創見、迷思或著是意識型態、約定俗成的偏見。

什麼能夠被看見、什麼卻被視而不見,常常是與我們的認同、信念、欲望、情感、本能、戀物、價值觀的等等傾向巧妙勾連。


此展希望透過創作者閱讀、使用、流通、串連、再造視覺對象的方式,透過他們在特定的立場、角度、位置、信念、脈絡、懷疑、關切下的觀看,重新思索當代亞洲的文化景觀以及那些可能與我們也切身相關的議題,原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符號與權利關係中,區別「表面」與「本質」間的關係。

每個人、每件事、每個行為等,生活中都有其觀點,而「觀點」乃是一種知覺形式,是相應於特殊事物而顯現,也是具有自我意識的人身上才有的知覺形式。由於它是相應於個人的認知、經驗和信仰而顯現出來的意識圖象,因此它通常亦以概念的方式被表達和確立。


各種觀點
 
第三人稱觀點(全知觀點)
所謂第三人稱 也就是"他","他" 就是負責把故事中的你我他,全部依照作者想要的情節來鋪陳敘述,第三人稱觀點的"他" 是不存在於故事中的描述者,所以第三人稱的"他"是全知的,因此第三人稱觀點 = 全知觀點


中立的觀點
在某個主題中,具有可靠來源的可查證觀點並不一定完全一致,它們可能會相互矛盾,而中立的觀點正是解決這種矛盾的手段。中立方針要求,當同一主題存在多個或相互抵觸的觀點時,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應被平等表達。不應讓某一個觀點具有不合理的比重,或聲稱它被判定為「真理」。這樣的目的,是讓讀者可以接觸到各種重要且已發表的觀點,而不僅僅是最流行的那一個。同樣,也不應斷言最流行的觀點或各種不同觀點里的某種中間觀點是正確的,因為其他的觀點只為貶損而提及。我們應該讓讀者形成他們自己的意見。
中立的觀點既不同情也不反對其主題:它既不贊同也不反對觀點。顧名思義,中立的觀點是一種觀點,而不是缺乏觀點或消除觀點。在此方針下,消除條目內容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它「POV」不中立了。條目內容應該清晰地說明、表達與描述出主題中的爭議,並不對其中任何一種觀點表示贊同。條目應提供足夠的背景材料,說明誰人持有觀點,持有的是什麼觀點,為什麼持有這一觀點,哪一種觀點更受歡迎;詳細的條目中還可以包括對每種觀點的評價,但必須避免偏袒。

觀點主義
由德國哲學家尼采提出。它指所有觀念構成都由一種獨特的認知觀點形成,即個體關於存在的概念由該個體周圍的環境定義,而那種觀點是由「權力意志」推動和說明的。 觀點主義有時是與客觀主義相對的,雖然這不是它唯一的定義。
 
社會學觀點
就是從「社會條件之關係結構」的角度看待事情的方式。
所強調的是;一、受社會條件所制約;二、以關係結構的方式呈現。

李曼吟/ 林佳樺 創作個展

李曼吟插畫創作個展 /聽說故事是這樣子的  關於台灣地名的有趣傳說
林佳樺 創作個展 /在這個地球上  關於我們之間的關係

時間:2009/10/27-31
地點:台中市美村路一段488號  瑪棻˙歐式早午餐
















































































分別是兩位學姐的創作個展,祝他們展出成功喔。
店家的一位孩子一看到我就開心的跑來跟我說他不是人類,並且他很開心姊姊們來這邊展覽,他還畫了好幾面鼓勵的話在姊姊們的留言簿裡,真可愛呢!但我本人倒是很想知道他不是人類是什麼?哈
不過店家似乎有點小,作品能夠掛的位子也不太容易觀賞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設計研究方法/ KJ法

KJ法跟其它的設計研究方法比較不同的是它是由英文來命名的,因此我們並沒有辦法直接從它表面上的字義,去理解它可能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

所以      KJ法到底是什麼呢??
1.來源自作者Kawakita Jiro (川喜田二郎)的首要字母作為名稱命名。
2.創造思考的方法之一。
3.腦力激盪的秘密武器。
4.處理資料的技術,方法。
5.利用卡片做分類的方法。
6.又可稱親和圖法。
7.義和釐清問題的好工具。

KJ法之定義與特性
定義彙整,茲分述如下:

不要畫筆的繪畫



















一切從觀察開始!

藝術的本質在如何看待世界!
學會這個方法,將使你一生受用無窮!

該如何才能畫出一幅好畫?首先就是不要去畫。
咦!什麼?不去畫?
對,正是如此!畫出好畫不需要畫筆。

這是一本很奇特的書。一位解剖學的教授到小學去教繪畫,使用了完全不同的觀念教孩子們去看世界。也就是在教孩子使用畫筆之前,先教他們怎樣觀察。

2009年10月27日

阿卜極個展/漂浮的零

2009阿卜極,一位在高雄潛心創作的藝術家,禪修生活與藝術創作交織出其詩性的視覺語言。


以「飄浮的零」為名,意取「零」本身「不存在的存在」,也隱喻著「無限」而存在。

此次展出自1996至2009年之作品,以創作精神分為三個系列:「我與境」、「飄動的光影」、「默然澄照」。其創作,表現出一種亙古不變的生命本質的循環、藉著現實生活中每天上演的情境模式與戲碼,誇張地以隱喻形式表現。


















為什麼會有
 
在數學分析理論各支派中,很少有數字像「零」這麼詭異,又充滿神秘的深刻意義。
「無限」並不是一個數字,甚至在集合理論中,「無限」還有「無限種層次」,其身分隱晦模糊,也似乎比「零」更難測,但或許「零」本身那種「不存在的存在」,也似乎是隱喻著「無限」而存在。

展覽空間上,放置了幾個象徵零型的物體,有牛鼻的零圈,零型塊狀物體,旁邊灑著黑色粉末似乎在隱喻「零」的隱形魅力跟無限力量。

其中作品「秘密」,也在暗喻著存在與不存在共存的意象。



阿卜極的作品展現出繽紛多元的技法,試圖彰顯虛寂靈動的氣流場域,光影、空間、色彩與線條等元素都只是「配角」,是為了不可見的透明「主角」而存在。











從阿卜極的作品中所看到的題材都取自日常生活中,但阿卜極所畫的卻是來自這些物體的氣場流域,又或許畫得是環境氛圍的色彩,並非一般肉眼能見,但看不見並不表示不存在,筆觸沒有完整的輪廓線,有一種模糊中的美感,是一種「隱約得看見」。
觀看作品時就像戴了特別的眼鏡,用另一雙眼在看這個世界,可能是動物的眼也可能是一個異度的空間才會出現的光波、聲波與氣場等,也可能是植物所能感受到的世界...

另外,阿卜極以中觀的角度,也就是無執著立場,注視周遭世界,並以詩性的視覺化語言,述說他處在這相依護攝融入的悠悠長流,凝眸默然中,浩浩如斯去,只道即今是,俯仰見無涯,於是他又開始畫「零」。

樓梯設計有趣 66%改走樓梯



瑞典首都斯得哥爾摩一處捷運站的實驗發現「有樂趣」的樓梯色彩設計可以改變人們走樓梯或搭電扶梯的習慣。實驗證明,高達66%的人,會因為樓梯出現「琴鍵」般黑白設計的臺階,於是自動選擇走樓梯。



一項稱為「趣味理論」的實驗,在瑞典首都斯得哥爾摩的捷運站加以驗證。該實驗以實際在捷運出入口的樓梯間進行。有99%的人在看到原本灰暗的水泥色樓梯與手扶梯時,會自動選擇搭乘手扶梯,放棄樓梯。
由某家汽車公司贊助的該實驗進行,是將樓梯色彩改為黑白間隔模式,其中一半為純白色,一半則貼上黑白間隔,如同鋼琴琴鍵的設計,結果發現居然有66%的人因此自動選擇走樓梯。

實驗中更有趣的一項發現是,許多人甚至會看著琴鍵而想起音樂的彈跳,而玩起鋼琴遊戲。
如何讓人自然產生愛走樓梯的行為模式?
這項「趣味理論」的實驗,出現讓人驚異的行為模式改變。該實驗的整段影片,可以在Youtube網站觀賞:http://www.youtube.com/watch?v=2lXh2n0aPyw&feature=player_embedded
(圖為擷取自youtube畫面)【台灣醒報特約撰述邱文福報導】


看完影片,有沒有一種感覺,人真是一種奇妙又可愛的生物呢!?

這項設計創造了新的視覺空間與利用人類心理學來改變人的行為模式,在視覺上將樓梯改成超現實的黑白琴鍵,與旁邊的電梯相比,是不是確實吸引你許多。
這樣的設計如果真的應用在捷運的各處,就形式上可以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實質上或許我們可以思考幾個層面:
1.生活美學:
   許多國家似乎比台灣人更加懂得生活美學,並且並非刻意去學,而是由生活做起,將美學應用在生活中隨處體驗,並可訓練大家的視覺素養。
2.增添生活趣味:
    影片中,有些人會因此有了琴鍵、音樂的聯想,上班上學的路上不再無趣。
3.培養走路的好習慣:
   隨著知識經濟飛快的成長,電子網路科技的時代來臨,方便迅速或是倚賴機器已經成為我們的習慣與常態,大家若是能多走路,盡量不要倚賴機器,不但可以節省能源也能夠增加身體的健康。
4.人與人的互動:特別的設計使得親子間多了互動,人與人之間也有了話題。

2009年9月27日

在沒有問題裡找問題


■作者:愛德華.狄波諾 Bono, Edward De
   譯者:吳春諭
   出版社:臉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30
   商品語言 / 中文/繁體





關鍵不在天生的智力 而是後天訓練的思考力

作者認為智力是一種潛能,是基因早已決定而無法隨意改變,但思考力卻是一種技能,可以透過後天的訓練與學習而進步。關於作者提到智力高人一等的人最容易掉進自己的智力陷阱,我深感認同,因為智力愈高者愈能捍衛期觀點而不認為有必要嘗試改變。

蘋果

前幾天腦中突然浮現一個question,為什麼蘋果電腦要叫做蘋果電腦 ? 為什麼蘋果日報不叫香蕉日報 ? 為什麼很多書本都喜歡拿蘋果來命名或是使用蘋果來做為舉例 ? 到底蘋果意味著什麼意涵 ? 還是根本從頭到尾就毫無任何理由 ?


一、蘋果的歷史
蘋果原產於歐洲和中亞細亞。哈薩克的阿拉木圖有蘋果城的美譽。中國古代的林檎、柰、花紅等水果被認為是中國土生蘋果品種或與蘋果相似的水果。蘋果在中國的栽培記錄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漢武帝時,上林苑中曾栽培林檎和柰。但也有看法認為,林檎和柰是現在的沙果而非蘋果,真正意義上的蘋果是元朝時期從中亞地區傳入中國的
現代漢語所說的「蘋果」一詞源於梵語,為古印度的另一種水果,在佛經中被稱為「頻婆」,後被漢語借用,並有「平波」、「蘋婆」等寫法。
明朝萬曆年間的《群芳譜·果譜》中,有「蘋果」條,稱「蘋果:出北地,燕趙者尤佳。接用林檎體。樹身聳直,葉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圓滑。生青,熟則半紅半白,或全紅,光潔可愛玩,香聞數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過熟又沙爛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許多中國農學史、果樹史專家認為這是漢語中最早使用「蘋果」一詞。

蘋果在中國古代又稱「柰」[1]或「林檎」。李時珍說:「柰與林檎,一類二種也,樹實皆似林檎而大。有白、赤、青三色,白者為素柰,赤者為丹柰,青者為綠柰」和「林檎,即柰之小而圓者,其類有金林檎、紅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而《食性本草》中亦有說「林檎有三種,大長者為柰,圓者林檎,小者味澀為梣。」

中國土生蘋果品種在清朝以前曾在今河北、山東等地廣泛種植,其特點是產量少、果實小、皮薄、味道甜美,但不耐儲存,容易破損,因此價格昂貴,清朝時期北京旗人用其當作供果。清朝末年,美國人在山東煙台等地引進西洋品種蘋果,日本在日俄戰爭之後,也在關東州的熊岳設立農業試驗基地,引進西洋蘋果並進行雜交改良。民國時期以後,西洋品種蘋果逐漸在中國市場上佔據主要地位,中國土生品種蘋果逐漸被果農淘汰,種植範圍不斷縮小,最後僅河北省懷來地區有少量保存,但這些果樹也於1970年代前後在中國滅絕。
(資料來源自維基百科)
 
二、蘋果的文化

1.由於蘋果的「蘋」字與平安的「平」字同音,因此蘋果在中國文化中有平安、吉利的意義。在中國文化中,贈送蘋果表示祝願受贈者平平安安
中國人過年過節喜歡吃蘋果,不吃也要買來擺放在果盤中,增加喜慶氣氛。也有人認為蘋果的紅色有一種見紅就發的意義。

2.在香港等地,西洋蘋果又稱蛇果,但並非因為它是聖經中蛇引誘夏娃和亞當吃的禁果,而是因為以前從外國進口蘋果時,有人聽到外國人稱讚蘋果 delicious (美味),誤以為此即蘋果的洋名,所以又將其稱為「地利蛇果」,後簡稱蛇果。

3.台灣年長一輩的人或說台語的民眾多數習稱蘋果為「リンゴ」(ringo),這是日本的片假名發音,漢字寫法即為「林檎」。傳統閩南語則稱作「Phōng-kó」,漢字「蓬果」。
(資料來源自維基百科)
 
4.紐約這個城市是被稱為“big apple”(大蘋果),意即是美國最興旺最先進的地方有著最好的東西,他們更認為這便是全世界最繁榮的城市(關於紐約又叫大蘋果的原因與其歷史背景有關,這邊暫且不離題多談當時的時空背景,有興趣者可以另外再進一步查閱)


三、蘋果的色彩造型與意義
  1.蘋果的外型雖然有黃有紅有綠,但給人的印象主色調為紅色,紅色彩是鮮明的,可能的意義有:熱情、浪漫、完整的愛、火焰、暴力、血腥、侵略、喜慶、力量、醒目和生氣等。紅色在很多文化中代表的是停止的訊號,用於警告或禁止一些動作。
2.蘋果是一個普為大眾熟知的水果類型,擁有一個普及化的形體印象。
3.拿起蘋果咬一口而發出的喀滋的行為與聲響也是蘋果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徵之一。
4.由於蘋果是聖經中蛇引誘夏娃和亞當吃的禁果,因此也有人認為蘋果是一切罪惡的源頭而被認為有誘惑及情慾的意義在。
 
四、關於蘋果日報
  1.報紙的名稱是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所想出來的,他認為:「若當初亞當和夏娃沒有咬下蘋果,世界上就不會有善惡,也沒有新聞的存在。」因此將報紙命名為《蘋果日報》。
2.《蘋果日報》常將傳統上認定為「煽色腥」(或作「腥煽色」,煽情、色情、血腥sensational。譬如:清涼照、走光照、偷拍照、屍體照、血肉糢糊的照片等)之圖片刊出,甚至以大版面刊登在頭版。發生社會事件時,《蘋果日報》常以逼真的連環插圖(示意圖),巨細靡遺的描繪事件流程,自殺(最近開始收斂)、犯罪及殘暴行為也不例外。
3.《蘋果日報》自稱是「台灣最貼近讀者生活的一份日報」,強調其「核心宗旨為真實、創新、貼近讀者需求,每日提供綜合新聞、財經、娛樂、體育、副刊等五大類資訊。」
 
五、關於蘋果電腦
  1.發跡於車庫的蘋果驚奇在一九七六年四月,蘋果電腦的驚奇之旅便在位於加州洛奧圖斯客城市克里斯大道二○六六號(Los Altosc, Crist Drive 2066),賈伯斯父母家的車庫裡正式揭開了序幕。從此,該地亦成了一處聖地。後來,沃茲尼亞克亦嘗試說服惠普從當時正全力發展的工業用計算機,轉換跑道改以「個人電腦」為研發主軸,沒想到卻碰了一鼻子灰。
蘋果所研發出來的第一架機器,其實是一張主機板,使用者必須自行將這張主機板安裝到自己所選的機殼插槽裡。這一張主機板可以安裝在電視機上,但主要的客戶層是鎖定在對先進資訊科技有所迷戀的人士。基本上,這塊主機板是沃茲尼亞克所設計,他不僅擅長操作微處理器,而且多年下來,技術可以說已經是出神入化了。
2.邀迷哥迷姐共嘗「蘋果」至於市場行銷及「劃時代」的演說則完全交給賈伯斯操心。此外,也多虧了賈伯斯,公司的名稱才會命名為「蘋果」。這是賈伯斯最喜愛的水果,同時也得以讓他玩起文字遊戲 :"byte"這個字原本是指二進位制的位元組,但同時也讓人聯想起"bite"(啃咬)這個動詞。

3.蘋果一號確實是項創舉,像隨機內建8KB的RAM,還有人堅持必須強調該機器運作「非常迅速」,透過磁帶機,可以每二十秒寫入或讀取4KB的資料。並且以此為號召,邀集所有的迷哥迷姐們一同來「品嘗蘋果」。由此,得以一窺蘋果電腦兩名創辦人的反抗性格,尤其是賈伯斯的個性。這兩人的性格已經宣告了「他們的信念在於免費或者用極低廉的價格將軟體配備在蘋果電腦上,讓蘋果電腦的愛用者免於必須經常花大錢,才能取得最基本的工作軟體。」
(資料來源商周)

六、蘋果遊戲
此遊戲是來自於一本書「蘋果的中文是什麼?」之簡介。
不妨試試捉弄朋友,方法如下:
跟朋友說:現在問你一個問題,你得儘快回答……(裝作若無其事地問)蘋果的中文是什麼?

Apple。

十個人,九個答 apple。

蘋果的中文是 apple?

反應快,不一定是好事。

為了達至速度,我們犧牲了多少真正思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