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

設計研究方法/ KJ法

KJ法跟其它的設計研究方法比較不同的是它是由英文來命名的,因此我們並沒有辦法直接從它表面上的字義,去理解它可能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

所以      KJ法到底是什麼呢??
1.來源自作者Kawakita Jiro (川喜田二郎)的首要字母作為名稱命名。
2.創造思考的方法之一。
3.腦力激盪的秘密武器。
4.處理資料的技術,方法。
5.利用卡片做分類的方法。
6.又可稱親和圖法。
7.義和釐清問題的好工具。

KJ法之定義與特性
定義彙整,茲分述如下:

日本能率協會:
1. 能完整抓住看似無法歸納整理的事實
2. 藉架構式的組織統合,能發掘新意義的創造性技法。

黃惇勝:
1. 首先放棄先入為主的觀念。
2. 將凌亂多樣的事項,以卡片記載其觀念性文字。
3. 依據卡片文義內容的類似性,由具體往抽象逐層統合。
4. 以圖解顯示其結構。
5. 以文章或口頭敘述內容。
6. 是一種定性資料處理的方法。

楊靜:
W型方法論:綜合田野科學與實驗科學的精神、文獻整理與推論分析的書齋理論

小結:它是一種具有處理、統整不同性質資料的方法。


KJ法源由與發展
一、技法醞釀期(1951~1965年)
1.發現傳統筆記本條列式的文字記載,很難周延而有效的資料處理
2.嘗試以一張小紙張記載一個觀念性事項,再將這些記載觀念性文字的小紙張適當移動。故當時又稱「紙片法」。
3.而後「KJ法」的名稱在1965年確立。

二、播種推動期(1966~1975年)
此階段的推動工作以著作及研修活動為主要任務。
1.專書出版
2.研修體系的建立及實施
3.內涵的充實及發展

三、主流運動期(1975年~)
為解決以KJ法為名,而行非KJ法之實,而進行活動如下:
1.透過法律制度,進行保障措施
2.成立「KJ之友會」,提供研究發表交流。
3.出版KJ法專書,努力促成「KJ學園化」


◎KJ法在台灣的發展:
1.初期應用多為公司內部訓練課程,後漸發展到品質管理、企業經營等。
2.在1922年中華創造學會成立,昌導創造性的教育,將此作為創造思考的方法。
3.藉由學會推廣逐漸展開於其他領域,設計領域近十年來也開始將此應用為研究方法。

KJ法使用目的
KJ法在技法使用上屬於定性資料處理方法,因此在資料處理有兩個關鍵性措施:

1. 資料的外化
透過資料卡片化的操作,使得大腦思考運作得以跳出傳統藉由大腦思維運作的框架。
2. 資料的單元化
-強調一張卡片一個觀念,情報資料被適當切割,使觀念得以單元化,這樣的方法,其目的在幫助建立統整的基礎,對於「非數據化」的資料提供另一項分析工具。


◎設計領域相關研究借用此方法的技術,處理「非文字」的資料,其可達到之目的與功能概略整理如下:
1. 幫助質性研究做到趨於「客觀」。
2. 透過資料單元化,可建立屬性接近的「集群」,針對集群從事分析,並歸納集群中的樣本特性。
3. 建立集群的結構關聯性,描述整體結構之邏輯關係。



KJ法實施步驟
依實施範圍可分「狹義」及「廣義」:
1. 狹義KJ法:僅針對資料的處理與組合
2. 廣義KJ法:除資料處理與組合,還包括有取材之工作。

以廣義來說,步驟如下:
、主題的決定
主要特色在於處理資料過程中,採取「由上而下」逐層統合之技術,因此對於資料繁多、事項多的主題是較適合使用KJ法。
、情報蒐集
透過內省、聯想、間接、直接等方式,盡量從不同角度廣泛收集。

、紙片製作
所獲得之文獻資料、資訊等,以「具有獨立的、最低限意義的句子」精神,進行紙片內容製作。

、編組
編組精神是由下而上逐層統整,其步驟為:
1. 攤開、閱讀所有記錄的紙片,將屬性相同的抽出紙片外,進行第一次編組與命名。進行到所有資料都無法再編入任何一組時,即算小組的完成。若出現單張無法歸類的紙片,應原封不動並視為一個小組。
2. 以相同要領進行中組、大組,甚至是超大組的編組工作,並給予每個組「名牌製作」。進行分組時,須仔細閱讀、傾聽每一紙片的內容作適切的分組,以不超過10組為原則。

、A型圖解
一般設計類的研究,使用KJ法作為資料分類,大都只進行到編組步驟即算完成,可說是簡易KJ法操作。若要進一步探究各組資料間之關係,就必須依賴進行A型圖解的執行。

是把已編組完成的資料,做成構造上一件即能理解的圖型,也就是製造「構造圖」。有以下五個步驟:

1. 空間配置:利用擺放位置,嘗試建構出各小組的關聯性。
2. 指標圖解:使用箭頭符號、虛線等其他記號作連結,使構造圖藉由記號的串連,產生一目了然的關聯性的閱讀。
3. 組別展開與集群歸併:將編組完成的各組紙片資料,拆解開,找尋被隱藏在名牌下的內容,將其揭露。宜從大組開始著手。
4. 黏貼圈畫與做記號:展開的紙片黏貼在其所屬位置上,使用粗細不同的簽字筆,圈畫出小組、中組、大組的範圍,並做記號。
5. 集群圖解的圈畫與命名:組別展開、集群歸併到黏貼圈畫與做記號步驟,會產生新的大組別,為新組別寫下適合的命名。

、B型文章化
這步驟就是在前階段的圖解化後,所了解的事情再作成文章或口頭發表出來。
簡單的說:用簡潔的文字來描述結構化圖表的重點。


KJ法優點

1. 使非數據形資料客觀化
2. 可訓練研究者邏輯性的思考與統整能力

KJ法缺點
1. 容易流於個人主觀
2. 時間冗長
3. 研究信度低

KJ法的建議
對於設計領域的研究者欲使用KJ法做非文字化(圖像資料)的編組分類,筆者建議不妨將「圖像」樣本,先行轉換為以「文字」為主的資料來操作,或許可改善因受測者主觀的圖像閱讀,所帶來的研究困擾與爭議。

資料來源/
管倖生(2007)設計研究方法, 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