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

09國洲藝術雙年展-觀點與「觀」點




邀請亞太地區20個國家的56位/組藝術家 呈現我們所身處的亞洲狀態

國立台灣美術館繼2007年以「食飽未?」作為「亞洲藝術雙年展」的開場主題,以問候語的形式開啟亞太地區藝術家互動、溝通與分享的契機之後,2009年的「亞洲藝術雙年展」將聚焦在「觀點」與「觀」點的對話、討論與互動,探討目前存在於亞太地區多元交錯的觀點是如何地被深化並演變為我們所身處的當代狀態,這些觀點的多義性以及背後所交雜的文化內涵,又如何經由日新月異的當代現實以及因文化差異而分馳發展的社會面貌,豐富了所謂「亞洲觀點」的特殊位置。

「亞洲藝術雙年展」聚焦在「觀點」與「觀」點的對話、討論與互動,探討存在於亞洲的種種狀態如何演變而來,哪些影響了我們觀看事物的方法及意義,並且「觀點」與「觀」之間的脈絡、依存、補充、交互闡釋啟蒙、或著是歧異、勿讀、對抗、偏見或迷思如何打造了今日的世界?


觀點與「觀」點皆與「觀看的方式」有關,但「觀看的方式」在此並非單純地用眼睛來「看」,還包含了我們的理解、共感、思考、判斷的所有知覺,是用多重感官來體驗世界並進行意義詮釋的複雜過程。
觀看的視角原本就充滿選擇性,被「看見」的也可能不只是意象,而是事件、見聞、常識、想像、創見、迷思或著是意識型態、約定俗成的偏見。

什麼能夠被看見、什麼卻被視而不見,常常是與我們的認同、信念、欲望、情感、本能、戀物、價值觀的等等傾向巧妙勾連。


此展希望透過創作者閱讀、使用、流通、串連、再造視覺對象的方式,透過他們在特定的立場、角度、位置、信念、脈絡、懷疑、關切下的觀看,重新思索當代亞洲的文化景觀以及那些可能與我們也切身相關的議題,原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符號與權利關係中,區別「表面」與「本質」間的關係。

每個人、每件事、每個行為等,生活中都有其觀點,而「觀點」乃是一種知覺形式,是相應於特殊事物而顯現,也是具有自我意識的人身上才有的知覺形式。由於它是相應於個人的認知、經驗和信仰而顯現出來的意識圖象,因此它通常亦以概念的方式被表達和確立。


各種觀點
 
第三人稱觀點(全知觀點)
所謂第三人稱 也就是"他","他" 就是負責把故事中的你我他,全部依照作者想要的情節來鋪陳敘述,第三人稱觀點的"他" 是不存在於故事中的描述者,所以第三人稱的"他"是全知的,因此第三人稱觀點 = 全知觀點


中立的觀點
在某個主題中,具有可靠來源的可查證觀點並不一定完全一致,它們可能會相互矛盾,而中立的觀點正是解決這種矛盾的手段。中立方針要求,當同一主題存在多個或相互抵觸的觀點時,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應被平等表達。不應讓某一個觀點具有不合理的比重,或聲稱它被判定為「真理」。這樣的目的,是讓讀者可以接觸到各種重要且已發表的觀點,而不僅僅是最流行的那一個。同樣,也不應斷言最流行的觀點或各種不同觀點里的某種中間觀點是正確的,因為其他的觀點只為貶損而提及。我們應該讓讀者形成他們自己的意見。
中立的觀點既不同情也不反對其主題:它既不贊同也不反對觀點。顧名思義,中立的觀點是一種觀點,而不是缺乏觀點或消除觀點。在此方針下,消除條目內容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它「POV」不中立了。條目內容應該清晰地說明、表達與描述出主題中的爭議,並不對其中任何一種觀點表示贊同。條目應提供足夠的背景材料,說明誰人持有觀點,持有的是什麼觀點,為什麼持有這一觀點,哪一種觀點更受歡迎;詳細的條目中還可以包括對每種觀點的評價,但必須避免偏袒。

觀點主義
由德國哲學家尼采提出。它指所有觀念構成都由一種獨特的認知觀點形成,即個體關於存在的概念由該個體周圍的環境定義,而那種觀點是由「權力意志」推動和說明的。 觀點主義有時是與客觀主義相對的,雖然這不是它唯一的定義。
 
社會學觀點
就是從「社會條件之關係結構」的角度看待事情的方式。
所強調的是;一、受社會條件所制約;二、以關係結構的方式呈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