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
09國洲藝術雙年展-觀點與「觀」點
邀請亞太地區20個國家的56位/組藝術家 呈現我們所身處的亞洲狀態
國立台灣美術館繼2007年以「食飽未?」作為「亞洲藝術雙年展」的開場主題,以問候語的形式開啟亞太地區藝術家互動、溝通與分享的契機之後,2009年的「亞洲藝術雙年展」將聚焦在「觀點」與「觀」點的對話、討論與互動,探討目前存在於亞太地區多元交錯的觀點是如何地被深化並演變為我們所身處的當代狀態,這些觀點的多義性以及背後所交雜的文化內涵,又如何經由日新月異的當代現實以及因文化差異而分馳發展的社會面貌,豐富了所謂「亞洲觀點」的特殊位置。
「亞洲藝術雙年展」聚焦在「觀點」與「觀」點的對話、討論與互動,探討存在於亞洲的種種狀態如何演變而來,哪些影響了我們觀看事物的方法及意義,並且「觀點」與「觀」之間的脈絡、依存、補充、交互闡釋啟蒙、或著是歧異、勿讀、對抗、偏見或迷思如何打造了今日的世界?
觀點與「觀」點皆與「觀看的方式」有關,但「觀看的方式」在此並非單純地用眼睛來「看」,還包含了我們的理解、共感、思考、判斷的所有知覺,是用多重感官來體驗世界並進行意義詮釋的複雜過程。
觀看的視角原本就充滿選擇性,被「看見」的也可能不只是意象,而是事件、見聞、常識、想像、創見、迷思或著是意識型態、約定俗成的偏見。
什麼能夠被看見、什麼卻被視而不見,常常是與我們的認同、信念、欲望、情感、本能、戀物、價值觀的等等傾向巧妙勾連。
此展希望透過創作者閱讀、使用、流通、串連、再造視覺對象的方式,透過他們在特定的立場、角度、位置、信念、脈絡、懷疑、關切下的觀看,重新思索當代亞洲的文化景觀以及那些可能與我們也切身相關的議題,原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符號與權利關係中,區別「表面」與「本質」間的關係。
每個人、每件事、每個行為等,生活中都有其觀點,而「觀點」乃是一種知覺形式,是相應於特殊事物而顯現,也是具有自我意識的人身上才有的知覺形式。由於它是相應於個人的認知、經驗和信仰而顯現出來的意識圖象,因此它通常亦以概念的方式被表達和確立。
各種觀點
第三人稱觀點(全知觀點)
所謂第三人稱 也就是"他","他" 就是負責把故事中的你我他,全部依照作者想要的情節來鋪陳敘述,第三人稱觀點的"他" 是不存在於故事中的描述者,所以第三人稱的"他"是全知的,因此第三人稱觀點 = 全知觀點
中立的觀點
在某個主題中,具有可靠來源的可查證觀點並不一定完全一致,它們可能會相互矛盾,而中立的觀點正是解決這種矛盾的手段。中立方針要求,當同一主題存在多個或相互抵觸的觀點時,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應被平等表達。不應讓某一個觀點具有不合理的比重,或聲稱它被判定為「真理」。這樣的目的,是讓讀者可以接觸到各種重要且已發表的觀點,而不僅僅是最流行的那一個。同樣,也不應斷言最流行的觀點或各種不同觀點里的某種中間觀點是正確的,因為其他的觀點只為貶損而提及。我們應該讓讀者形成他們自己的意見。
中立的觀點既不同情也不反對其主題:它既不贊同也不反對觀點。顧名思義,中立的觀點是一種觀點,而不是缺乏觀點或消除觀點。在此方針下,消除條目內容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它「POV」不中立了。條目內容應該清晰地說明、表達與描述出主題中的爭議,並不對其中任何一種觀點表示贊同。條目應提供足夠的背景材料,說明誰人持有觀點,持有的是什麼觀點,為什麼持有這一觀點,哪一種觀點更受歡迎;詳細的條目中還可以包括對每種觀點的評價,但必須避免偏袒。
觀點主義
由德國哲學家尼采提出。它指所有觀念構成都由一種獨特的認知觀點形成,即個體關於存在的概念由該個體周圍的環境定義,而那種觀點是由「權力意志」推動和說明的。 觀點主義有時是與客觀主義相對的,雖然這不是它唯一的定義。
社會學觀點
就是從「社會條件之關係結構」的角度看待事情的方式。
所強調的是;一、受社會條件所制約;二、以關係結構的方式呈現。
李曼吟/ 林佳樺 創作個展
李曼吟插畫創作個展 /聽說故事是這樣子的 關於台灣地名的有趣傳說
林佳樺 創作個展 /在這個地球上 關於我們之間的關係
時間:2009/10/27-31
地點:台中市美村路一段488號 瑪棻˙歐式早午餐
林佳樺 創作個展 /在這個地球上 關於我們之間的關係
時間:2009/10/27-31
地點:台中市美村路一段488號 瑪棻˙歐式早午餐
店家的一位孩子一看到我就開心的跑來跟我說他不是人類,並且他很開心姊姊們來這邊展覽,他還畫了好幾面鼓勵的話在姊姊們的留言簿裡,真可愛呢!但我本人倒是很想知道他不是人類是什麼?哈
不過店家似乎有點小,作品能夠掛的位子也不太容易觀賞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設計研究方法/ KJ法
KJ法跟其它的設計研究方法比較不同的是它是由英文來命名的,因此我們並沒有辦法直接從它表面上的字義,去理解它可能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
所以 KJ法到底是什麼呢??
1.來源自作者Kawakita Jiro (川喜田二郎)的首要字母作為名稱命名。
2.創造思考的方法之一。
3.腦力激盪的秘密武器。
4.處理資料的技術,方法。
5.利用卡片做分類的方法。
6.又可稱親和圖法。
7.義和釐清問題的好工具。
KJ法之定義與特性
定義彙整,茲分述如下:
所以 KJ法到底是什麼呢??
1.來源自作者Kawakita Jiro (川喜田二郎)的首要字母作為名稱命名。
2.創造思考的方法之一。
3.腦力激盪的秘密武器。
4.處理資料的技術,方法。
5.利用卡片做分類的方法。
6.又可稱親和圖法。
7.義和釐清問題的好工具。
KJ法之定義與特性
定義彙整,茲分述如下:
不要畫筆的繪畫
一切從觀察開始!
藝術的本質在如何看待世界!
學會這個方法,將使你一生受用無窮!
該如何才能畫出一幅好畫?首先就是不要去畫。
咦!什麼?不去畫?
對,正是如此!畫出好畫不需要畫筆。
這是一本很奇特的書。一位解剖學的教授到小學去教繪畫,使用了完全不同的觀念教孩子們去看世界。也就是在教孩子使用畫筆之前,先教他們怎樣觀察。
2009年10月27日
阿卜極個展/漂浮的零
2009阿卜極,一位在高雄潛心創作的藝術家,禪修生活與藝術創作交織出其詩性的視覺語言。
以「飄浮的零」為名,意取「零」本身「不存在的存在」,也隱喻著「無限」而存在。
此次展出自1996至2009年之作品,以創作精神分為三個系列:「我與境」、「飄動的光影」、「默然澄照」。其創作,表現出一種亙古不變的生命本質的循環、藉著現實生活中每天上演的情境模式與戲碼,誇張地以隱喻形式表現。
為什麼會有零
在數學分析理論各支派中,很少有數字像「零」這麼詭異,又充滿神秘的深刻意義。
「無限」並不是一個數字,甚至在集合理論中,「無限」還有「無限種層次」,其身分隱晦模糊,也似乎比「零」更難測,但或許「零」本身那種「不存在的存在」,也似乎是隱喻著「無限」而存在。
展覽空間上,放置了幾個象徵零型的物體,有牛鼻的零圈,零型塊狀物體,旁邊灑著黑色粉末似乎在隱喻「零」的隱形魅力跟無限力量。
其中作品「秘密」,也在暗喻著存在與不存在共存的意象。
阿卜極的作品展現出繽紛多元的技法,試圖彰顯虛寂靈動的氣流場域,光影、空間、色彩與線條等元素都只是「配角」,是為了不可見的透明「主角」而存在。
從阿卜極的作品中所看到的題材都取自日常生活中,但阿卜極所畫的卻是來自這些物體的氣場流域,又或許畫得是環境氛圍的色彩,並非一般肉眼能見,但看不見並不表示不存在,筆觸沒有完整的輪廓線,有一種模糊中的美感,是一種「隱約得看見」。
觀看作品時就像戴了特別的眼鏡,用另一雙眼在看這個世界,可能是動物的眼也可能是一個異度的空間才會出現的光波、聲波與氣場等,也可能是植物所能感受到的世界...
另外,阿卜極以中觀的角度,也就是無執著立場,注視周遭世界,並以詩性的視覺化語言,述說他處在這相依護攝融入的悠悠長流,凝眸默然中,浩浩如斯去,只道即今是,俯仰見無涯,於是他又開始畫「零」。
以「飄浮的零」為名,意取「零」本身「不存在的存在」,也隱喻著「無限」而存在。
此次展出自1996至2009年之作品,以創作精神分為三個系列:「我與境」、「飄動的光影」、「默然澄照」。其創作,表現出一種亙古不變的生命本質的循環、藉著現實生活中每天上演的情境模式與戲碼,誇張地以隱喻形式表現。
為什麼會有零
在數學分析理論各支派中,很少有數字像「零」這麼詭異,又充滿神秘的深刻意義。
「無限」並不是一個數字,甚至在集合理論中,「無限」還有「無限種層次」,其身分隱晦模糊,也似乎比「零」更難測,但或許「零」本身那種「不存在的存在」,也似乎是隱喻著「無限」而存在。
展覽空間上,放置了幾個象徵零型的物體,有牛鼻的零圈,零型塊狀物體,旁邊灑著黑色粉末似乎在隱喻「零」的隱形魅力跟無限力量。
其中作品「秘密」,也在暗喻著存在與不存在共存的意象。
阿卜極的作品展現出繽紛多元的技法,試圖彰顯虛寂靈動的氣流場域,光影、空間、色彩與線條等元素都只是「配角」,是為了不可見的透明「主角」而存在。
從阿卜極的作品中所看到的題材都取自日常生活中,但阿卜極所畫的卻是來自這些物體的氣場流域,又或許畫得是環境氛圍的色彩,並非一般肉眼能見,但看不見並不表示不存在,筆觸沒有完整的輪廓線,有一種模糊中的美感,是一種「隱約得看見」。
觀看作品時就像戴了特別的眼鏡,用另一雙眼在看這個世界,可能是動物的眼也可能是一個異度的空間才會出現的光波、聲波與氣場等,也可能是植物所能感受到的世界...
另外,阿卜極以中觀的角度,也就是無執著立場,注視周遭世界,並以詩性的視覺化語言,述說他處在這相依護攝融入的悠悠長流,凝眸默然中,浩浩如斯去,只道即今是,俯仰見無涯,於是他又開始畫「零」。
樓梯設計有趣 66%改走樓梯
瑞典首都斯得哥爾摩一處捷運站的實驗發現,「有樂趣」的樓梯色彩設計,可以改變人們走樓梯或搭電扶梯的習慣。實驗證明,高達66%的人,會因為樓梯出現「琴鍵」般黑白設計的臺階,於是自動選擇走樓梯。
一項稱為「趣味理論」的實驗,在瑞典首都斯得哥爾摩的捷運站加以驗證。該實驗以實際在捷運出入口的樓梯間進行。有99%的人在看到原本灰暗的水泥色樓梯與手扶梯時,會自動選擇搭乘手扶梯,放棄樓梯。
由某家汽車公司贊助的該實驗進行,是將樓梯色彩改為黑白間隔模式,其中一半為純白色,一半則貼上黑白間隔,如同鋼琴琴鍵的設計,結果發現居然有66%的人因此自動選擇走樓梯。
實驗中更有趣的一項發現是,許多人甚至會看著琴鍵而想起音樂的彈跳,而玩起鋼琴遊戲。
如何讓人自然產生愛走樓梯的行為模式?
這項「趣味理論」的實驗,出現讓人驚異的行為模式改變。該實驗的整段影片,可以在Youtube網站觀賞:http://www.youtube.com/watch?v=2lXh2n0aPyw&feature=player_embedded
(圖為擷取自youtube畫面)【台灣醒報特約撰述邱文福報導】
看完影片,有沒有一種感覺,人真是一種奇妙又可愛的生物呢!?
這項設計創造了新的視覺空間與利用人類心理學來改變人的行為模式,在視覺上將樓梯改成超現實的黑白琴鍵,與旁邊的電梯相比,是不是確實吸引你許多。
這樣的設計如果真的應用在捷運的各處,就形式上可以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實質上或許我們可以思考幾個層面:
1.生活美學:
許多國家似乎比台灣人更加懂得生活美學,並且並非刻意去學,而是由生活做起,將美學應用在生活中隨處體驗,並可訓練大家的視覺素養。
2.增添生活趣味:
影片中,有些人會因此有了琴鍵、音樂的聯想,上班上學的路上不再無趣。
3.培養走路的好習慣:
隨著知識經濟飛快的成長,電子網路科技的時代來臨,方便迅速或是倚賴機器已經成為我們的習慣與常態,大家若是能多走路,盡量不要倚賴機器,不但可以節省能源也能夠增加身體的健康。
4.人與人的互動:特別的設計使得親子間多了互動,人與人之間也有了話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