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Alder學派
(一)座右銘:
人類的目標在於征服、完美、安全、卓越。每個小孩都面臨許多生命障礙,因此他們的成長都在追求某種型式的意義。
(二)自卑感:
1.是人類原動力(是行為產生動機的力量)
2.個體的成長:源自"補償動機",我們嘗試克服實際的自卑或是想像的自卑。我們這一生都受到"克服自卑"和"追求高層次發展"的需求所驅策。
3.自卑感起始於嬰兒時期,非基因決定而是環境的產物,是對成人的依賴和對環境的無助感。
4.自卑感無可避免,但是是成長、努力的動機。
5.Alder提出2種情結為自卑情結、卓越情節。
(1)自卑情結:
˙對於自卑感無能為力的情況。
˙孩童期的自卑情結可能的來源有3種:官能上自卑、溺愛、忽視。
(2)卓越情結:
˙因"過度補償"而發展出來(對自己能力、成就的誇張看法)
˙可能會覺得自己非常優秀或是想讓自己非常成功的需求。
(三)追求卓越、追求完整:
1.Alder認為人超越自卑的目標,在於追求卓越和完整(奮鬥的終極目標)。
不是為了比他人優秀或傲慢,而是為了讓我們生命更完整的一種努力。
2.Alder認為用本能、原始衝動來解釋人格並不充分,只有追求卓越和完整的最終目標可解釋人的行為、人格。
3.Alder提出假想決定論:
每個人追求的理想是假想的,非真實現狀,我們的生活環繞在理想中,假想的想法在我們追求生命更完整的過程中指引我們的行為。
阿德勒Alder學派
(一)座右銘:
人類的目標在於征服、完美、安全、卓越。每個小孩都面臨許多生命障礙,因此他們的成長都在追求某種型式的意義。
(二)自卑感:
1.是人類原動力(是行為產生動機的力量)
2.個體的成長:源自"補償動機",我們嘗試克服實際的自卑或是想像的自卑。我們這一生都受到"克服自卑"和"追求高層次發展"的需求所驅策。
3.自卑感起始於嬰兒時期,非基因決定而是環境的產物,是對成人的依賴和對環境的無助感。
4.自卑感無可避免,但是是成長、努力的動機。
5.Alder提出2種情結為自卑情結、卓越情節。
(1)自卑情結:
˙對於自卑感無能為力的情況。
˙孩童期的自卑情結可能的來源有3種:官能上自卑、溺愛、忽視。
(2)卓越情結:
˙因"過度補償"而發展出來(對自己能力、成就的誇張看法)
˙可能會覺得自己非常優秀或是想讓自己非常成功的需求。
(三)追求卓越、追求完整:
1.Alder認為人超越自卑的目標,在於追求卓越和完整(奮鬥的終極目標)。
不是為了比他人優秀或傲慢,而是為了讓我們生命更完整的一種努力。
2.Alder認為用本能、原始衝動來解釋人格並不充分,只有追求卓越和完整的最終目標可解釋人的行為、人格。
3.Alder提出假想決定論:
每個人追求的理想是假想的,非真實現狀,我們的生活環繞在理想中,假想的想法在我們追求生命更完整的過程中指引我們的行為。
(四)生活風格:
1.每個人的終極目標都是追求卓越和完整,而我們每個人以不同的行為型態來達成目標,進而發展出個人的特徵、行為、習慣模式,即生活風格。
2.生活風格的發展:
˙來自於自卑與補償的內容,是因應自卑而設計出補償自卑的行為模式。
˙生活風格是依循生命前幾年的"社會互動"所形成(尤其是出生序、親子關係互動),在4~5歲具體成形,之後很難改變。成為日後我們抱持的行為態度之指導網絡。
3.自我創造力:
˙雖然生活風格受早年社會關係決定,且不易改變,但Alder認為是個體創造了自生活風格。
˙Alder認為人具有自我意志,可從基因的天賦、社會環境給予我們的能力和經驗去創造出適當的生活風格。(非被動受到孩童期經驗型塑或被決定)
4.Alder提出四種生活風格:
(1)主導型:叫表現主導、支配態度,少有社會覺察、較不尊重他人,具攻擊性。
(2)獲得型:最普遍類型。期待從他人那獲得滿足,且變得依賴他人。
(3)避免型:面對生活問題時,不會做任何嘗試,以避免困難、避免失敗。
(4)社交有益型:會和他人合作,行動會符合他人需求,會發展良好社會興趣網絡來解決問題。
˙上述前三種類型,還未準備好因應日常生活問題,無法和他人合作。其詩活風格與真實世界衝突,導致變態行為,缺乏社會興趣。
阿德勒Alder學派
(一)座右銘:
人類的目標在於征服、完美、安全、卓越。每個小孩都面臨許多生命障礙,因此他們的成長都在追求某種型式的意義。
(二)自卑感:
1.是人類原動力(是行為產生動機的力量)
2.個體的成長:源自"補償動機",我們嘗試克服實際的自卑或是想像的自卑。我們這一生都受到"克服自卑"和"追求高層次發展"的需求所驅策。
3.自卑感起始於嬰兒時期,非基因決定而是環境的產物,是對成人的依賴和對環境的無助感。
4.自卑感無可避免,但是是成長、努力的動機。
5.Alder提出2種情結為自卑情結、卓越情節。
(1)自卑情結:
˙對於自卑感無能為力的情況。
˙孩童期的自卑情結可能的來源有3種:官能上自卑、溺愛、忽視。
(2)卓越情結:
˙因"過度補償"而發展出來(對自己能力、成就的誇張看法)
˙可能會覺得自己非常優秀或是想讓自己非常成功的需求。
(三)追求卓越、追求完整:
1.Alder認為人超越自卑的目標,在於追求卓越和完整(奮鬥的終極目標)。
不是為了比他人優秀或傲慢,而是為了讓我們生命更完整的一種努力。
2.Alder認為用本能、原始衝動來解釋人格並不充分,只有追求卓越和完整的最終目標可解釋人的行為、人格。
3.Alder提出假想決定論:
每個人追求的理想是假想的,非真實現狀,我們的生活環繞在理想中,假想的想法在我們追求生命更完整的過程中指引我們的行為。
(四)生活風格:
1.每個人的終極目標都是追求卓越和完整,而我們每個人以不同的行為型態來達成目標,進而發展出個人的特徵、行為、習慣模式,即生活風格。
2.生活風格的發展:
˙來自於自卑與補償的內容,是因應自卑而設計出補償自卑的行為模式。
˙生活風格是依循生命前幾年的"社會互動"所形成(尤其是出生序、親子關係互動),在4~5歲具體成形,之後很難改變。成為日後我們抱持的行為態度之指導網絡。
3.自我創造力:
˙雖然生活風格受早年社會關係決定,且不易改變,但Alder認為是個體創造了自生活風格。
˙Alder認為人具有自我意志,可從基因的天賦、社會環境給予我們的能力和經驗去創造出適當的生活風格。(非被動受到孩童期經驗型塑或被決定)
4.Alder提出四種生活風格:
(1)主導型:叫表現主導、支配態度,少有社會覺察、較不尊重他人,具攻擊性。
(2)獲得型:最普遍類型。期待從他人那獲得滿足,且變得依賴他人。
(3)避免型:面對生活問題時,不會做任何嘗試,以避免困難、避免失敗。
(4)社交有益型:會和他人合作,行動會符合他人需求,會發展良好社會興趣網絡來解決問題。
˙上述前三種類型,還未準備好因應日常生活問題,無法和他人合作。其詩活風格與真實世界衝突,導致變態行為,缺乏社會興趣。
˙Alder只是為了教學用途才有此分類,他反對用此種刻板對人的分類和定型方式。
(五)社會興趣:
1.Alder相信"和人相處"是人生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會影響我們後來面對生命問題的態度、社會適應的層次,所以提出"社會興趣"。
2.定義:個體與他人合作以達成個人和社會目標的內在潛能。(此潛能來自於早期的社會經驗)
3.Alder認為母親非常重要,是促成或阻礙嬰兒社會興趣發展的關鍵。
(六)出生序:
1.是孩童期主要的社會影響,也是創造生活風格的來源之一。
2.即使同一父母,且大家住在一起,不同的出生序,會暴露在不同的教養態度,此情況將決定人格。
(1)老大:
學來的權力優勢是一生關注的焦點,常扮演指導者、領導者,有助於較高的智力發展、語言發展,認真、謹慎且重視細節,會成為好的組織者或權
威人士,老大也可能發展不安全或仇視感。
(2)老二:
把老大行為當模範、威脅或競爭來源,是老二發展的動力。較不關心權力的獲得,對未來較樂觀且具競爭力和野心。但也可能相反,假設覺得自己永遠贏不了老大就可能放棄努力,而使表現低於本身能力)
(3)老么:
受到超越其他兄弟姊妹的需求驅策,以驚人速度發展,長大後通常高成就。但如受到過度溺愛,以致相信不須為自己學習,則會變得像孩童期一樣
無助而依賴、習慣被照顧且不適應努力與奮鬥的生活。
(4)獨子:
從未喪失在家中的權力地位,是大家焦點,但走出家庭後而不在是焦點時,則可能遭遇困難。沒有學會分享、競爭,若無法或足夠認可,可能強烈
沮喪。
3.Alder認為出生序和它所包含的早期社會互動,提供了個人發展某種生活風格的可能性。
(七)Alder的人性觀:
˙人有意志可以形塑自己的發展與命運,無須受本能或孩童經驗主導。
˙孩童期的影響是重要的,尤其是出生序、和父母的互動,但不該是孩童期的犧牲者,我們是利用他們創造出自己的生活風格。
(八)Alder的評量:
有三種為早期記憶、夢的解析、社會興趣。
1.早期記憶:
˙人格是生命前4、5年創造出,對此期的早期記憶可指出持續到成年的生活風格。
˙早期回憶是否真實並無差別,一個人的生活風格是環繞在他所記得的事。
˙早期記憶應放在病人生活風格的脈絡下被解釋,因二者有共通性。
2.夢的解析:
˙Alder認為夢涉及我們對目前某一問題的感覺和我們想對它做的事(非揭露隱藏的衝突或者實現心願)
˙Alder認為夢有關現在、未來(非朝向過去的衝突)。
˙Alder認為夢是個人風格的顯現,對個體是獨一無二。
3.社會興趣的評量
˙Alder對人格測驗是批評的,因為是人造的情境,認為治療師應該發展自己的直覺而非依賴測驗。
˙心理學家發展出測量Alder社會興趣內容的測驗,即"社會興趣量表":量表中有許多成對的形容詞,受測者從中挑出最能描述自己的屬性,這些
詞可看出央個人社會興趣的程度。
˙另一個是"社會興趣指數":
是一種自陳量表,受測者需判斷每一項陳述可代表自己特質的程度,這些陳述可代表一個人能接受他人並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從中測出社會興趣指數。
2017年2月14日
2017年2月11日
榮格Jung
榮格Jung
一、心理能量:
用物理概念解釋心理能量,提出三種原則為 對立、等同、均衡
二、人格系統:
有分明系統與結構組成,分為三種主要系統為自我、個人潛意識、集體潛意識
(一)人格系統----自我----
包含態度、心理功能(感覺、直覺;思考、感受)、心理類型(用態度x心理功能)
(二)人格系統----個人潛意識----
包含心理情結
(三)人格系統----集體潛意識----
包含原型(如公我、女性/男性、陰暗、自我、母親、英雄、權利等)
1.陰暗原型:最有力量的原型,是原始動物本能,所有原型最深層的基礎,有社會認為邪惡而不道德的行為。但也是生命力、創造力、情緒源頭
2.自我原型(整體而單一的、統整而協調的人格,自我的全然實現是未來目標,所以督促我們向前,只有在心理各部分發展成熟時,自我才能完全呈現....約在中年時期)
三、人格的發展:
1.分為三段論有兒童期、青少年~成年早期、中年期(轉換期)
2.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叫做"個體化",為了成為一個真實自我個體,順從來自潛意識的自發性,去實現能力、發展自我。是內在的,不可避免的,但是會受到環境的因素影響是否成功。
3.個體化完成後,接著能夠發展"卓越"。
四、人性觀
1.人格----雖然受到原型、童年經驗影響,但是也有受到自發性、自由意志的影響。
2.遺傳/環境-----採混合觀,雖然個體化、卓越的驅力是內在的,但是可以透過學習、經驗獲得
。
3.人的獨特----限於前半輩子,中年後,個體化完成,發展成普遍性人格,無以任何單一心理類型來形容。
4.對人性看法,相較於Freud較正向、樂觀,認為人們不斷有成展與發展的機會,會不停止追求進步。
五、評量:
1.包含字詞聯想、症狀分析、夢的解析三種。
2.自陳式人格測驗(MBIT):
是Briggs和女兒Isabel根據榮格的人格理論,發展出的一套自陳量表,叫做MBIT。
一、心理能量:
用物理概念解釋心理能量,提出三種原則為 對立、等同、均衡
二、人格系統:
有分明系統與結構組成,分為三種主要系統為自我、個人潛意識、集體潛意識
(一)人格系統----自我----
包含態度、心理功能(感覺、直覺;思考、感受)、心理類型(用態度x心理功能)
(二)人格系統----個人潛意識----
包含心理情結
(三)人格系統----集體潛意識----
包含原型(如公我、女性/男性、陰暗、自我、母親、英雄、權利等)
1.陰暗原型:最有力量的原型,是原始動物本能,所有原型最深層的基礎,有社會認為邪惡而不道德的行為。但也是生命力、創造力、情緒源頭
2.自我原型(整體而單一的、統整而協調的人格,自我的全然實現是未來目標,所以督促我們向前,只有在心理各部分發展成熟時,自我才能完全呈現....約在中年時期)
三、人格的發展:
1.分為三段論有兒童期、青少年~成年早期、中年期(轉換期)
2.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叫做"個體化",為了成為一個真實自我個體,順從來自潛意識的自發性,去實現能力、發展自我。是內在的,不可避免的,但是會受到環境的因素影響是否成功。
3.個體化完成後,接著能夠發展"卓越"。
四、人性觀
1.人格----雖然受到原型、童年經驗影響,但是也有受到自發性、自由意志的影響。
2.遺傳/環境-----採混合觀,雖然個體化、卓越的驅力是內在的,但是可以透過學習、經驗獲得
。
3.人的獨特----限於前半輩子,中年後,個體化完成,發展成普遍性人格,無以任何單一心理類型來形容。
4.對人性看法,相較於Freud較正向、樂觀,認為人們不斷有成展與發展的機會,會不停止追求進步。
五、評量:
1.包含字詞聯想、症狀分析、夢的解析三種。
2.自陳式人格測驗(MBIT):
是Briggs和女兒Isabel根據榮格的人格理論,發展出的一套自陳量表,叫做MBIT。
教育劇場106.2.11
收穫一:課程管理
1.指令是否清楚
2.預告是否足夠(30秒、10秒,5432~~好~~~~)
3.音調是否有特色(可誇張或拉長音)學生停止後也可以說(好~~~謝謝~~)做收尾
收穫二:書籍閱讀
1.有些書不適合用看的,而是預做的書(要成為能力的話要行出來,做中學)
2.敢於教導的人絕不停止學習
收穫三:問問自己
1.你喜歡哪種老師?親切回答問題、陪伴、關心、一些溫和嚴肅的深刻提醒
2.你願意為學生改變什麼?不斷學習、品格的保養、做榜樣、耐性
3.你印象中喜歡的老師是怎樣的老師?亦師亦友、親切指導、不要太過於嚴厲、會一起討論跟聊天、會鼓勵我
收穫四:重要提醒
1.嚴格(教導)與羞辱的差別,在於你的"態度"!
2.我們可以有錯誤的決定,但上帝不會有錯誤的安排。
3.別期待影響每一位學生
(即使你很有愛心,也不見得是他習慣的,盡你最大努力即可,上帝在他身上必有旨意)
4.你只是建議,不是規則
5.沒有老師擁有所有的答案
6.沒有什麼策略屢試不爽
7.最重要的變數在於老師的"個性"
8.用正向的眼光、正向的面對
收穫五:DISC的特色和溝通方式
收穫六:教育戲劇
1.性質:教習劇場
2.透過教育戲劇,學習生命(不是學習表演知識),學習用生命去影響生命。
3.我們都用外在人,引導學生思考其內在。(他的外表跟他真實的內在一樣嗎)
4.去了解人是複雜而多元的
5.教育戲劇,能使學生參予其中,遊戲性,從中體會,較容易投入。
收穫七:在台灣的教學活動
1.一定要先有暖身活動,才能進入想像力活動
2.我們的文化,較無法主動去思考,所以問開放性的問題後,可給具體的選項或是非題,對方比較能夠回應(就不會沒有答案的小孩)
2014年12月21日
2014年2月18日
生活學習模範
1.挹梅
做事乾脆、敢怒敢言、有氣勢、同理心強、十分細心、替他人著想、化悲憤為力量
貼心
2.明村
謙和有禮、樂於助人、做事情細心有計畫、同理心強、替他人著想、貼心
認真、聰穎、幽默、正面思考
3.皇維
十分幽默、具有優勢的說話方式和聲音、樂於助人、做事情細心有計畫、同理心強替他人著想
4.婉琳
恩威並重、能屈能伸、做事情乾脆、簡潔扼要、化大事為小事、抓住重點、有效率
是非分明
5.宜靜
6.員慈
做事乾脆、敢怒敢言、有氣勢、同理心強、十分細心、替他人著想、化悲憤為力量
貼心
2.明村
謙和有禮、樂於助人、做事情細心有計畫、同理心強、替他人著想、貼心
認真、聰穎、幽默、正面思考
3.皇維
十分幽默、具有優勢的說話方式和聲音、樂於助人、做事情細心有計畫、同理心強替他人著想
4.婉琳
恩威並重、能屈能伸、做事情乾脆、簡潔扼要、化大事為小事、抓住重點、有效率
是非分明
5.宜靜
6.員慈
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是有效地運用時間,降低變動性。
時間管理的目的:決定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時間管理最重要的功能:是透過事先的規劃,作為一種提醒與指引。
■時間管理的影響因素
1.無法管理外在的要求
主管最大的困擾就是,太多來自外界的干擾,隨時得放下手邊的工作去做別的事情。
時間管理髮展得很快,第一代是建立備忘錄;第二代就需要事先的計劃和準備;第三代會根據你對任務的理解排列優先順序。到了第四代,就是分工合作的授權管理
二、做事沒有方法
我們常運用自己所熟悉或直覺想到的方法做事,但事實上,這並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完成一件事情,可以有許多方法,關鍵在於你能否找出最快速的方法。不要毫不考慮的就直接做了,先花幾分鐘的時間衡量一下,有什麼方法可以更有效率的完成事情?
三、周圍干擾因素
周圍眾多干擾因素,是時間流逝的致命殺手,嘈雜聲、雜誌、零食、報紙、美容品、溫度、安全感、方向感、氛圍、性欲、壓力、煙癮、聯想、健康狀況,都是諸多的影響因素。
■時間管理方法
1計劃管理.
2.時間四象限法
應把主要的精力有重點地放在重要但不緊急這個“象限”的事務上是必要的。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處理上,需要很好地安排時間。一個好的方法是建立預約。建立了預約,自己的時間才不會被別人所占據,從而有效地開展工作。
工作。
時間管理之重要事情
如何區別重要與不重要的事情?
1.會影響群體利益的事情為重要的事情;
2.上級關註的事情為重要的事情;
3.會影響績效考核的事情為重要的事情。
4.對組織和個人而言價值重大的事情為重要事情。(重大包括金額和性質兩方面。)
該時間管理方法常常被以如下圖式表示:
1.對重要和緊急的事情當然是立即就做
2.而對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不做
3.平時多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因為這是第二象限,常常被稱為第二象限工作法)
4.對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選擇做。
3.有效的時間管理
美國管理學者彼得·德魯克(P·F·Drucker)認為,有效的時間管理主要是記錄自己的時間,以認清時間耗在什麼地方; 管理自己的時間,設法減少非生產性工作的時間; 集中自己的時間,由零星而集中,成為連續性的時間段。
4.時間abc分類法
將自己工作按輕重緩急分為:a(緊急、重要)、b(次要)、c(一般)三類;安排各項工作優先順序,粗略估計各項工作時間和占用百分比;在工作中記載實際耗用時間;每日計劃時間安排與耗用時間對比,分析時間運用效率;重新調整自己的時間安排,更有效地工作。
5.考慮不確定性
在時間管理的過程中,還需應付意外的不確定性事件,因為計劃沒有變化快,需為意外事件留時間。有三個預防此類事件發生的方法:第一是為每件計劃都留有多餘的預備時間。第二是努力使自己在不留餘地,又飽受干擾的情況下,完成預計的工作。這並非不可能,事實上,工作快的人通常比慢吞吞的人做事精確些。第三是另準備一套應變計劃。迫使自己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工作,對你自己能力有了信心,你已仔細分析過將做的事了,然後把它們分解成若幹意境單元,這是正確迅速完成它們的必要步驟。
考慮到不確定性,在不忙的時候,把一般的必然要做的工作先儘快解決。
在工作中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就必須善於利用自己的工作時間。工作是無限的,時間卻是有限的。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沒有時間,計劃再好,目標再高,能力再強,也是空的。時間是如此寶貴,但它又是最有伸縮性的,它可以一瞬即逝,也可以發揮最大的效力,時間就是潛在的資本。充分合理地利用每個可利用的時間,壓縮時間的流程,使時間價值最大化。
■最新的時間管理
GTD的基本方法:GTD的具體做法可以分成收集、整理、組織、回顧與行動五個步驟:
1.收集:就是將你能夠想到的所有的未盡事宜(GTD中稱為stuff)統統羅列出來,放入inbox中,這個inbox既可以是用來放置各種實物的實際的文件夾或者籃子,也需要有用來記錄各種事項的紙張或PDA。收集的關鍵在於把一切趕出你的大腦,記錄下所有的工作 。
2.整理:將stuff放入inbox之後,就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整理,清空inbox。將這些stuff按是否可以付諸行動進行區分整理,對於不能付諸行動的內容,可以進一步分為參考資料、日後可能需要處理以及垃圾幾類,而對可行動的內容再考慮是否可在兩分鐘內完成,如果可以則立即行動完成它,如果不行對下一步行動進行組織 。
3.組織:個人感覺組織是GTD中的最核心的步驟,組織主要分成對參考資料的組織與對下一步行動的組織。對參考資料的組織主要就是一個文檔管理系統,而對下一步行動的組織則一般可分為:下一步行動清單,等待清單和未來/某天清單。
等待清單主要是記錄那些委派他人去做的工作,未來/某天清單則是記錄延遲處理且沒有具體的完成日期的未來計劃、電子等等。而下一步清單則是具體的下一步工作,而且如果一個項目涉及到多步驟的工作,那麼需要將其細化成具體的工作。
GTD對下一步清單的處理與一般的to-do list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作了進一步的細化,比如按照地點(電腦旁、辦公室、電話旁、家裡、超市)分別記錄只有在這些地方纔可以執行的行動,而當你到這些地點後也就能夠一目瞭然地知道應該做那些工作 。
4.回顧:回顧也是GTD中的一個重要步驟,一般需要每周進行回顧與檢查,通過回顧及檢查你的所有清單併進行更新,可以確保GTD系統的運作,而且在回顧的同時可能還需要進行未來一周的計劃工作。
5.執行:現在你可以按照每份清單開始行動了,在具體行動中可能會需要根據所處的環境,時間的多少,精力情況以及重要性來選擇清單以及清單上的事項來行動。
2014年1月29日
有一天,我做了一個恐龍夢
一切要從早上很早很早起床想畫畫開始說起
恐龍夢的故事發想主要是因為我一直想要做一個情緒療癒的繪本
一個小女孩從小被要求成為一個大人們滿意的可愛乖巧特質
卻使他遇到難過的事情不能生氣也不能哭
因此他的心中幽谷住了一隻沉睡的恐龍
就在一天她真的感到自己非常的生氣,而喚起了這隻沉睡的龍...
訂閱:
文章 (Atom)